所在位置: 2017年杭州春季休闲购物节活动精彩图片
老坛酿新酒 味道愈加醇
2017年03月30日 09:21:56 星期四

“丁当,丁当,丁当……”走进一片酒坛子垒得比人还高的水泥场,传来的是铁器碰撞陶器的清脆悠扬声。修缸补甏(瓮一类的器皿)的师傅坐在长条板凳上,弯着腰,手里拿着小铁锤轻轻敲打着坛子。在他脚边还有成堆的黄酒坛,坛子都是空的,一个个张着口,斜斜地叠着。青色、酱红色的酒坛子上还有些许白粉,在晴空下显现出一种别致的美。

在海盐县有着130年历史的沈荡酒厂里,黄建根师傅正在修补一个有裂缝的坛子。今年53岁的黄师傅看上去比实际年龄稍大些,头上戴着的深蓝色帽子压不住冒出来的白发,握着小铁锤的手指上绕着厚厚的胶布,腰间的围裙上分散着很多洗不掉的树脂印记。

在海盐,黄师傅是陶瓷修补技艺的唯一传承人,从业33年,他经手过的酒坛已多达数十万个。目前,沈荡酒厂的30万个酒坛全靠他一个人修补和日常维护。

19岁入行 修缸是个精细活儿

“我从19岁起就跟姨夫学了这门手艺,这些年一直都做这活。”黄建根告诉记者,他的姨夫是绍兴人,1984年,他就跟着姨夫学“修缸补甏”的技艺,“我姨夫的这门技艺是家传的,那时候做这个行当的大多数是绍兴人,那边做黄酒的比较多嘛,这行比较吃香。”

1994年,黄建根进入海盐沈荡酒厂,一直做到了现在。黄师傅说,“修缸补甏”对于80后、90后们来说已经很陌生了。但在老一辈人眼里,居家过日子就该节俭,因此“新三年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”成了那个时代的优良传统。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用破了的缸,因为经济条件所限,大多舍不得丢,于是就出现了“修缸补甏”这门手艺。

在黄建根的左手边,放着一个“百宝箱”,斧头、榔头和凿子是“吃饭”必备的家伙。30多年做下来,黄师傅不仅练就了敏锐的听觉,对这门技艺的每一个步骤更是熟稔于心。

“修补前,要先用小斧头敲几下,听声音,好的和坏的声音不一样。”戴起老花镜,黄师傅在酒坛上敲打几下,“好的酒坛敲击后发出的声音很实,非常响亮,有裂缝的酒坛声音就有些空。”黄师傅边演示边说,修补的时候,要先用凿子在酒坛的裂缝处轻轻凿出一条细沟,然后把铁襻打上,固定在裂痕的两边,再洗干净,等坛子干了再用树脂等拌好的原料填满细沟,这样坛子就补好了,补完之后,隔天就能继续用了。“开始时凿要掌握好力度,不能太轻,也不能太重,这都是慢慢做精起来的。”黄建根笑着说。

酒坛循环用 每天修补五六十只

“刚进厂时,缸、甏的数量比现在少一点,这些年慢慢多了起来。”黄建根说,他一年中很少有放假的时候,只有过年时才会空一些。“裂缝小的几分钟就能补好,碰到破损比较严重的,半小时也不一定能补好。”酒坛在循环使用中难免磕磕碰碰,每天,黄建根都要跟它们打交道。“这么多的酒坛子没有一个是破损在同一个地方的。”看得出,黄师傅乐在其中。

记者在酒厂看到,一些酒坛损坏严重,裂缝从上面一直通到坛底,可是经过修补后依然可以使用,只是坛上多了几道长长的铁襻。“黄师傅修补过的酒坛子里,年代最久的已经有130年了。”沈荡酒厂负责人说,相比新坛来说,旧坛的储酒效果更好。因为浓郁的酒香已深入坛中,为下一次的储存营造了良好的环境。

酒厂里垒着几十万只酒坛,平均每天都要修补五六十只酒坛。在黄建根眼中,它们都是“宝贝”,修补完了之后,他都会把它们一个个摆放整齐,然后循环使用。伴随着一阵阵“丁丁当当”的声音,一个个缸、甏也注入了新的生命力,酿出的酒、酱油也愈加醇香。

寂寞与枯燥 修缸手艺后继无人

对于现在的生活,黄建根十分满足,在他心里,也十分牵挂这门手艺的传承问题。“现在我们这边干这个行当的人已经很少了,而且这个活挺苦的,又枯燥,年轻人都不愿意干。”

黄师傅说,前些年,有个福建人对这手艺感兴趣,跑来找过他,走的时候黄师傅还送了他一套修补工具。“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干些轻松而且工资高的活,而修坛的寂寞也不是谁都能耐得住的。”

“我已经习惯做这个行当了,可以一直干到做不动为止。不过,我还是希望有年轻人愿意来学。”

记者离开时,黄建根依然在继续他的修坛工作,“丁丁当当”的敲甏声越来越弱,渐渐远去……

来源:杭州日报 作者:驻嘉兴记者 陈建芳 通讯员 庞卫华 编辑:张晓莉
杭州网(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)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